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即時報道
  • 每週專題
  • 藝文爛鬼樓
新聞
  • 安穩生活不等於一切 蘇嘉豪︰實現理想要趁早
  • 三戰立會誓蹚渾水? 林玉鳳︰我未做到,就要做多一次!
  • 只談口號沒結果 林宇滔:除了鬧,更需要解決問題
  • 創意應與在地文化結合 于國華:荔枝碗規劃需要共同討論
  • 考核不離地 創意雖好 亦需社區關懷
  • 活化船廠 學生點子多
  • 「警鐘長鳴」個案摘錄
  • 警員「知法犯法」令市民失信心 蘇嘉豪:警權缺乏外部監督及制衡
  • 警隊內部違法個案頻生 黃少澤:我們不怕揭醜 無監督無進步
  • 醫療開支透明度低 蘇文欣:易生貪腐
  • 轉載虐狗片段反被告 周庭希:事件對公民自由十分不利
  • 虐狗司警先告狀。歐安利︰警察應受人尊重而非令人害怕,蘇文欣:事件傳達不良訊息
  • 荔枝碗出品 旅遊塔木船長滿草 談錦全:荒廢很可惜
  • 仿製爺爺漁船 羅立文讚靚 陳逸鋒:望推廣漁民文化
  • 本地舊漁船 修復後成觀光明星 Bibito Herinque:澳門需保育海洋傳統
  • 其他澳門出品「明星船」(部分)
  • 續期手續繁瑣 恐免費醫療被削 腎友:望政府傾聽病人心聲
  • 蘇文欣:公開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蘇文欣:公開醫療資助詳情 釋市民疑慮
  • 黃潔貞:設專科培訓 提升本地醫療水平

陳桂舜:防水浸首重清淤引流 防災工作應有完整套路

2018-07-21 12:37


今次內港在「少風少雨」的情況下出現大面積水浸,中區社諮委陳桂舜坦言,水浸的「原兇」其實就是每逢夏季都會出現的天文大潮,屬正常的天文現象。他指出,上週末至本週初期間,本澳普遍吹東風,加上前山河流域水位上漲,影響到內港一帶出現水浸情況。而按照海事及水務局出版的《潮汐表》顯示,週日(15日)的最高潮位是3.11米,而同樣的潮高會在8月12日再次出現,意味著下個月內港可能會面對著同樣的問題,「其實澳門每年都會有四個月時間面對天文大潮,唔係咩新鮮事物。」
陳桂舜亦指,幸運的是,今次的天文大潮與熱帶風暴「山神」影響本澳的日子相差了兩三日,若果天文大潮與打風同時發生,本澳就有可能再度受如「黑格比」、「天鴿」級數的風暴潮侵襲。
內港長年淤積成島 陳:澳珠兩地應合作做好清淤
今次水浸的成因,陳桂舜認為,除了與天文大潮有關外,亦與水域清淤工作有關。他指出,治水的概念離不開二個部分,第一是引流,即將潮水引走;第二就是要與水對抗,如興建堤防、堤壩等。反觀本澳近年由於附近不斷填海,航道收窄,導致疏水能力變差。據政府的海港圖顯示,內港5號碼頭對開水面,經已淤積成兩個小島,水深只有0.1米,在潮退時就會露出來,「天鴿」後更有一艘沉船長期棄置在該處。
他亦指,同樣面對著天文大潮、水浸等情況,珠澳兩地的應對措施顯然不同,「內港會水浸,其實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就已經有,而澳門水浸嘅同時,當年灣仔嘅花田以及橫琴沖積地嘅農田都全部浸哂。反觀而家灣仔同橫琴嘅堤高比本澳仲要高。呢個就係區域合作嘅問題,佢哋加高堤圍,我哋又有否同時做對應嘅工作?」
「點解咁多年嚟我哋都做唔好清淤嘅工作?」陳桂舜認為,清淤工作並非單靠本澳獨力支撐,特區政府應要與珠海市政府合作,或由兩地政府出資,並由專業的團隊定時做好清淤工作,「其實清淤唔係啲好複雜嘅工作,二千幾年前秦國就已經係都江堰水利工程做呢個工作,冬天潮退時挖深河道清淤,並且興建防洪堤。其實要治水係唔需要外借咩力量,只要向二千年前嘅祖先學習,就已經可以治好水,呢個並唔係咩新科技。」
除了清淤之外,陳桂舜亦認為,當局亦應透過區域合作,做好水道引流的工作。他指出,珠海灣仔與橫琴之間的夾馬口水道,本身是肩負著西江與前山河的流向調整,但是經過連年填海,水道經已收窄,抗洪能力變差,能否再發揮到對流的工作成疑。但他指,由於夾馬口水道位處珠海的水域當中,非本澳可能獨自管理的事,應要透過區域合作機制與廣東省政府進行協調,要多管齊下才能有效治水。
回歸到本澳的情況,陳桂舜指,民署的十三個雨水泵房至為關鍵,可以將市區收集到的雨水儲存起來,並在水位下降時再排出。但他亦指,由於長年的潮汐漲退,已經導致內港一帶不少渠網被沖散,當出現天文大潮時,渠口就有如噴泉般反湧海水。而內港一帶的馬路經常出現破損,加上不少內港的商戶亦投訴他們的地下排水渠經常出現損壞,亦印證內港下水道經已受損,「問題就係呢度,政府有無做好維修嘅工作?有無應對嘅措施?」
當「天鴿」再來 要如何應對?
雖然今次水浸的成因與風暴潮未必有很直接的關係,但是卻引起附近居民憂慮,一旦再次出現有如「天鴿」般的風暴潮,居民要如何應對?陳桂舜認為,其實今次水浸,正正為政府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去演練面對風暴潮的應對措施,「究竟我哋有無做好準備工作?治安警話喺天眼上邊安裝喇叭,但我見唔到佢哋係今次有用到。而今次事件中,有無啟動到民防預警機制?其實我哋根本知道邊區會水浸,但有無提前做好封路工作?係今次事件上,無論係市民還是我嘅角度,我都見唔到有呢啲預案嘅機制。」
他指出,「天鴿」過後,其實部分政府部門已經審視了自身不足來作準備,例如民署買了多把電鋸、治安警添置了橡皮艇等救生設施。但他認為,防災是需要完整的套路,「經歷咗上一次『水晶魚』防災演習後,後續仲有啲乜嘢跟進工作?起碼係居民層面,我見唔到有好清晰嘅工作。政府係災後增加咗避難場所,但居民知唔知道就近嘅避難場所喺邊?我都睇唔到有清晰嘅宣傳。」
「風季已經來臨,其實我哋好幸運,以往風季係4至5月就已經開始,但我哋去到7月中先再掛風球。喺今次事件入邊,我哋係咪應該要清楚咁話畀市民知要點防災?有乜準備預案?去到0.5米嘅水浸,究竟要封邊條街?撤邊度嘅居民?當局係有必要將方案話畀大家知。」
陳桂舜強調,當局首要做足所有短期的應對措施,而中長期的措施則要一步步排下去,甚至透過區域合作來達成,「我唔覺得居民會要求所有嘢都要一步到位,但喺嗰一刻,居民係唔係見到有實際嘅嘢出到嚟?例如當日水浸,居民話見唔到有橡皮艇出沒,其實喺嗰一刻就可以攞出嚟演練,0.5米水深話高唔高,但已經係一個好好嘅演練機會。呢一類演練工作要多做,先可以給予居民一個安心嘅感覺。」

論盡澳門新聞



關注CyberC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