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關於修復融和門的是非曲直

2017-01-20 04:54
  近日,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質詢,謂澳門第一座象徵中葡友好的紀念建築物「融和門」,曾是本澳旅遊景點之一。但回歸後卻受風雨侵蝕,日久失修,多年前還曾發生柱體花崗岩剝落下墜的事件,令社會擔心其存在安全隱患。這一景象,與其入口處的碑記「融和門,兩國人民的心願,澳門的精神」顯得極不協調,也將大為影響澳門的旅遊形象,以至是對中國與葡萄牙各層次的交往造成不利影響。因而能否優先修復「融和門」?
  此前,也曾有過立法會議員提出問題,但一直得不到滿意的答覆。行政當局只是回應說,為打造媽閣及旅遊塔海濱走廊,計劃將「融和門」納入到沿岸環境的整體規劃工作內,要待媽閣交通樞紐及相關輕軌工程完成後,才可展開海濱步道建設及「融和門」修復工程。即使如此,也沒有重視及接納議員們關於先行修復「融和門」的建議,甚至是在入口處設置禁進設施及安全警示標語,以至立即封鎖「融和門」,設置告示和標語,禁止市民和遊客進入,以避免發生意外的建議,也置之不理。
  這確是現實問題。一方面,「融和門」長期受風雨侵蝕,日久失修,隨時會有柱體花崗岩剝落下墜,而且圍欄及柱體皆有多塊花崗岩脫落,基部部分樁柱更斷裂、傾斜,對市民和遊客形成安全威脅;另一方面,其四周雜草叢生,滿地煙蒂,牆身被人塗鴉,很不雅觀,那些慕名遠道而來的遊客,都大失所望。
  但為何特區政府卻沒有對其進行修復處理,連最起碼的整潔環境的工作都沒有進行呢?據說,主要是兩個原因。其一除了是要待媽閣交通樞紐及相關輕軌工程完成後,才可展開海濱步道建設及「融和門」修復工程的理由之外,還因為其柱體表面的花崗岩面板的安裝工藝不易處理,即使再次安裝上去,也很快又脫落,不知是否「豆腐渣工程」,還是工藝尚未到家。不過,即使是此原因,也應加強警護,將之列為禁區,封鎖起來,嚴禁市民和遊客進入,防止花崗岩再次剝落時,發生危險。
   其二是政治問題。本來,「融和門」是澳門回歸前,葡方為表達「葡中友好」,而推行「一年一件雕塑紀念物」之一。由四根高四十米的支柱,兩兩一組互勾而成。支柱為鋼筋骨架,混凝土澆注;支柱表面鋪設黑色花崗岩及葡式碎石。四周裝有射燈,在晚間照亮整座建築物,美輪美奐,吸引遊客觀賞。「融和門」設計抽象,包含天、地、水、力,表達和平、愛心,有人認為「融和門」看似手掌拱合,象徵中葡友誼。
  但包括「融和門」在內的十件雕塑紀念物,大多是以抽象形式造型,與東方人的藝術欣賞習慣相距甚遠,不太受澳門市民歡迎。比如「女人與狗」、「生鏽鐵」等。「融和門」的造型倒是東方人尚可接受,但在其揭幕禮時上演的一幕鬧劇,卻令中方官員對其投鼠忌器,避之則吉。--當時,是由一群本地演員演出一場實景歌舞劇,以描述葡國的商船來到澳門靠岸,運來白銀、葡國瓷器等商品。中國明朝官員則前往迎接,華人市民則載歌載舞地歡迎,並以絲綢、茶葉等商品與子之進行貿易,一片歌舞昇平。
  當時,有中方駐澳各機構的主要官員出席,在觀賞這齣歌舞劇時,並不感到異樣。詎料翌日,《市民日報》社長龔文先生在其《文戈專欄》發炮,謂澳葡政府以一齣歌舞劇來掩飾及美化葡國侵佔中國領土的罪行,篡改歷史。而在場的中方駐澳各機構最高官員,竟無一人發覺上當受騙,還為葡方的圖謀「背書」,這讓中方駐澳官員頗為尷尬。尤其是當時剛發生「魯平炮轟阿馬留銅像事件」不久,嚇得葡方擔心在他們於「九九」撤離澳門後,也像在「一二三事件」時,推倒味士基打軍曹塑像那樣,也推倒阿馬留銅像,因而籍口「整項葡京前交通」為由,拆卸阿馬留銅象,並偷偷將之運回葡國。葡方為了掩飾其真正目的,成立的整頓廣場交通委員會,還把位於銅馬廣場的中國銀行澳門分行「拖下水」,委任其負責人為委員,為其「背書」。
     此後在葡方舉辦的各項活動時,凡是與政治及歷史沾上了邊的,中方駐澳機構及其官員都小心謹慎應對。尤其是每年六月十日的「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就不再去向白鴿巢公園出席相關紀念活動,以避免參與歌頌那個在葡人眼中是「愛國詩人」,但在中方的心目中,卻是以詩歌來歌頌當年葡人進行殖民侵略擴張行為的賈梅士的活動。葡方當時對中方的「不禮貌」頗不以為然,鬧得有點不愉快。
     澳門回歸後,澳門特區政府不太關心及愛護「融和門」,是否也帶有這樣的個因素,尤其是對葡方強要中方官員及愛國華人領袖為其美化「逐漸佔領澳門」的歷史「背書」(按:在「融和門」舉行揭幕禮之前三個月,在其「序言」中有「葡萄牙逐漸佔領澳門」表述的《澳門基本法》,由全國人大會議通過)?則不大清楚。反正,在澳門回歸前,前澳葡政府極為重視對「融和門」的管理維修;在回歸後,特區政府雖然讓其繼續留存,但卻不作維護,讓其自生自滅。估計,沒有將之拆卸,是擔心會刺痛葡方脆弱的神經,引來葡國政府「抗議」;但既然「食之無味」,就乾脆不作維護。而且,還巧妙地利用西灣大橋的建造,用龐大的橋體將「融和門」遮擋起來。
  但在現實上,這座建築物確是有其獨特之處。而且,以實事求是及與時俱進的眼光審視,「融和門」的本身,並沒有象阿馬留銅象那樣的政治意涵。當時及此後一段時間對「融和門」的態度是「風聲鶴淚」,「杯弓蛇影」,如今或許可以消淡。尤其考慮到,中葡友好這命題,可以為中國人民的反「台獨」鬥爭服務。那就是曾任葡國總理,並在此任上與中方友好處理澳門過渡期事務,及出席澳門回歸大典,後來又出任社會黨國際主席時,為中國的人權狀況辯護的古特雷斯,現在任聯合國秘書長;而蔡英文政府正意圖利用聯合國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表達方式有模糊地帶之機,發動「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活動。對此,北京應該主動出擊,在狙擊蔡英文政府的「入聯」圖謀的同時,尋求聯合國大會通過一個新的,但更為嚴謹、更為完美的有關台海問題的決議,以「補強」第二七五八號決議的「弱項」。比如,以三個《中美聯合公報》的台海定位為藍本,由友好的國家聯署,提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海峽兩岸均屬中國,並適用於二七五八號決議」的決議文草案,交由大會表決。在聯合國大會通過這個新的決議,並聯同第二七五八號決議配合實施的話,就等於是繳了蔡英文等民進黨人提出「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申請的「械」,既治標又治本、一勞永逸地粉碎民進黨當局的「入聯」圖謀。在這裡,聯合國秘書長的角色就很重要。需要古特雷斯的大力支持。因此,或可利用今日的先進工藝技術,修復「融和門」,以感動古特雷斯這位「上帝」。
(發自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