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集中統籌開挖及建設共同管溝雙管齊下

2017-05-24 05:02
  審計署前日公佈《道路工程的協調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指出道路工程協調小組成效不彰,民政總署不但在審批准照及落實每周協調會議的工作上存在漏洞,在監督道路工程施工進度及執行情況的工作上更出現多種亂象。近年本澳的道路工程問題並非某一發展階段之陣痛,而是長期存在,遍及各區,佔用路面之嚴重,影響居民生活之頻繁,重覆開挖之輕率,堪稱世界罕見。因此,審計署透過綜合評論指出,隨著《澳門特別行政區五年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實施,特區政府正全力集中於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城市的建設。在這大前提下,妥善協調道路工程,避免掘路阻塞交通演變成常態,實為推行上述重要施政目標的基本配套工作。相關部門應以實際行動深入檢討,推出可行的措施,阻止有關情況蔓延和惡化。
  以往審計署也公佈了不少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揭發被審計公共部門的行政效率失當及浪費等情況,而以最能獲得市民普遍共鳴的,應當還是這份《道路工程的協調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因為「三星掘爛路」和「交通難」問題一起,已經成為困擾澳門居民的噩夢。而且這兩者交互影響,形成加疊效應,使得「交通難」更形惡劣,從而嚴重影響宜居、宜業、宜行、宜遊、宜樂城市的建設。不但是損害澳門居民的生活品質,而且也不利於澳門特區完成中央政府交付的「建設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任務。
  實際上,澳門地區地下管線工程「你方挖完我又來」的景象,屢見不鮮。水、電、電訊、下水道……等地下管線,各自為政,頻繁動工,令居民們頭痛不已。這種城市馬路「開膛破肚」現象,不僅妨礙市民出行,停水、斷電、斷炊,中斷通訊、網路和電視,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且因此造成爆炸、火災、有毒氣體排放等,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這就使人想起內地一個相聲節目所說的「能不能給馬路安裝一條拉鏈,什麼時候想裝電纜、埋管道、修煤氣,只要把路面的拉鏈一拉就行了;挖完後,再輕輕地拉上……」,「拉鏈馬路」演變成對管網施工反復開挖馬路的一種諷刺。
  從《道路工程的協調管理》衡工量值式審計報告所附的圖表來看,近年開挖馬路的工程最為密集及頻繁的區域,是舊城區,尤其是唐樓集中的半島西部區域,而新口岸等新城區比較稀疏。這是因為,舊城區二三百年歷史,當年的下水道、水電供應等建設標準及工藝、用料品質,不能適應當今的需求,已經殘舊,必須經常維修以至更換。而在此唐樓區新建了新型的高層大廈,原來的供電供水及電訊等設備的能力已•不孚應用,又要加鋪大電纜、大水管等。而在內地,由於舊城改建是整片拆卸重建,在重建規劃中做好一次過的地下管線,甚至是共同管溝,就可避免日後的「三星掘爛路」問題。而澳門則缺乏「成片拆卸重建」的條件,舊城區重建的困難度高得多,現在相對較有可能的,是祐漢新村,但也遇到業權分散等困難,特區政府從「舊區重建」到「都市更生」,紙上談兵談了十多年,直到現在還都沒有任何結論。因此,就此而言,舊城區的「三星掘爛路」,就可能會是澳門特區城市管理的「癌症」——「冇藥醫,冇得救」。
  其實,也並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既然特區政府有「道路工程協調小組」之設,這個機構就應當認真地負起「協調」的責任來,對維修道路及開挖地下管線工程進行整體集中性的統籌協調,要求所有要對某條馬路進行維修、裝設地下管線等工程的單位,提前若干時間提交工程計劃,在彙整後,所有工程同時進行,一次過完成,就可避免「你方挖罷我登場」的情況。
  二零一零年五月,土地工務運輸局針對在高士德馬路進行下水道重整工程,專門向該區居民召開介紹會,指出已經要求水、電和電訊專營公司提交發展方案,安排他們的管網舖設工程,能夠與高士德馬路下水道重整工程同期展開,天然氣公司亦必須同期預計部設施。這種利用進行下水道重整工程的機會,統籌協調水、電、電訊、天燃氣管線舖設工程同時進行的做法,就是避免日後各需要「用路」單位各自為政,分別及頻繁對馬路「開膛破肚」,影響居民生活的一個創新做法,值得推廣。
  當時本欄在肯定這種做法的同時,也指出這種方式只是消極性的,還應採取更積極的態度,引進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道(簡稱「共同管溝」)概念,通過一個公用的地下隧道,將原本架設在地面、敷設在地下的各類公用類管線集中於一體,內設檢修通道便於維護。一旦某一類管線需要維修,不需開挖路面,就可在共同溝內進行,避免市政管線維修時道路反復開挖,這才有可能有效地解決城市馬路「拉鏈」現象。實際上,目前世界發達城市都已經普遍採用地下管線「共同溝」這一集約度高的市政基礎工程,來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的馬路反復挖掘問題,同時它也是解決地上空間過密化、實現城市基礎設施功能集聚、創造和諧的城市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也就是說,為避免「三星掘爛路」繼續成為澳門居民及外來遊客的噩夢,今後在進行「用路」工程領域,適宜因地制宜,靈活應用,在舊城區使用高士德馬路下水道工程的集中統籌協調方式;而在新城區及已經建成的相對較新的城區,則使用「共同管溝」的方式。兩者有機地結合,互得益彰。
  可以說,「共同管溝」這個概念,還是筆者首次引進澳門的。「共同管溝」這個詞語來自日語,英文名稱為「utility tunnel」,指的是將設置在地面、地下或架空的各類公用類管線集中容納於一體並留有供檢修人員行走通道的隧道結構,主要適用於交通流量大、地下管線多的重要路段,尤其是高速公路、主幹道。共同溝猶如一個大口袋,袋口露出地面,人可在「袋」內直立行走、定期檢查,防止重大事故發生;|建設工程教育網|維修或增加排管只需從「口袋」進入,路人絲毫不覺。
  也是湊巧,僅是過了幾天,行政長官崔世安率領澳門特區參觀團,參觀上海世博會。而在世博會園區的規劃及建設過程中,就是應用了「共同管溝」的概念,一條寬、高均近兩米,全長六點六公里,總投資約十七億元的「共同管溝」,靜靜安伏在遊客的腳下。這是上海世博會留給中國城市建設的又一個細枝末節卻意義重大的啟示。在參觀世博園區的過程中,筆者與時任運輸工務司司長的劉仕堯談起「共同管溝」的問題,他也感到這確實是解決澳門特區「三星掘爛路」問題的根本辦法,但只能應用於新區,舊城區由於道路狹窄,難以應用。
  兩年後,土地工務運輸局制定了《設置城市基礎設施管線地下共同管道的研究》的「最終研究方案」。但不知為何,在新城填海區規劃的首次諮詢文本中,卻沒有「共同管溝」的內容。筆者在諮詢過程中指出了這一點,後來經修改補強的文本,增加了「共同管溝的內容。但後來在城E二區的道路及排放網絡建造工程,包括建造污水泵站;鋪設雨水及污水下水道、行人道及行車路面等,進行公開開標時,只是說為減少日後路面重複開挖,工程期間將協調各專營公司鋪設其相關管道,而沒有引進「共同管溝」的概念。
  看來,澳門特區政府的相關權責單位,還需要牢固建立「共同管溝」的概念。
(發自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