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消費券雖好惟作用有限恢復通關才是「王道」

2020-05-04 05:23
  澳門特區政府為「保就業,穩經濟,顧民生」抗疫策略實施的電子消費卡措施,於五月一日開始使用。居民們的反應熱烈,不少零售店外排起了長隊,澳門在「鬱悶」了兩個多月之後,終於有了一些「生氣」。據經濟局牌照及稽查廳廳長鄺信昌昨日在每日的抗疫記者會上表示,在五月一日至二日的兩日間,電子消費卡的交易總金額約一點二五億元,交易宗數為九十二點九萬宗,平均每筆交易約一百三十五元。而二日電數據顯示,使用消費卡交易中,超市佔百分之二十三、餐飲百分之二十一,其次是服飾、電器和化妝品等。
  按照經濟學的觀點,消費券是代用券的一種,為實現經濟政策的工具之一。政府或者企業發放給人民消費券,作為人民未來消費時的支付憑證,期待藉由增加民眾的購買力與消費慾望的方式以振興消費活動,進一步帶動生產與投資等活動的成長,加速景氣的復甦。雖然消費券是以促進消費為目的,但也可作為社會救濟工具之用。也有兩者相混,既以振興消費為目標,實施方式又如同社會救濟。混合型的政策形成背景可能比較複雜,而非僅有經濟考量。
  二零零八年十二月十九日,有「歐元之父」之稱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蒙代爾在廣州「全球浙商高峰論壇」建議中國政府拿出一兆消費券發放給全體公民。他認爲一兆消費券可拉動有效需求增長百分之三點五,而如果把消費券控制在三個月內花完,則可拉動有效需求上升百分之十四。
  另有經濟學家指出,消費券具有許多優點。其一是「迅速」,相較於企業生産,居民消費見效更快,消費券對於居民消費的短期刺激作用是非常明顯的。其二是「精准」,更能够實現精准投放。短期來看,拉動消費是核心目的,全民普惠性的發放,可以保證一定的廣度與寬度更爲重要。其三是更有利于實現「造血」,而非簡單「輸血」。短期如果「補企業」,是在給企業進行輸血,防止企業由于現金流的斷裂,造成企業經營的壓力,進而引發裁員。但如果下游需求短期難以修復,持續輸血不僅沒法修復企業的內生動力,反而會給政府財力造成壓力。因此,目前采取「補企業」措施的城市,往往是個別大城市,對自身需求側存在一定預期,認爲具備一定的抗衝擊能力和剛性,不會發生大幅波動。而大多數城市,往往選擇發放消費券來「補居民」,更類似於提升「造血」能力,通過短期迅速推動下游需求的修復,向上傳導帶動企業經營的修復,進而形成正反饋,短期效果會更加明顯。而且,政府也可從消費中徵收一定點稅項。
  尤其是在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特殊情况下,消費券就是較為直接、有效刺激消費的方案。派發消費券若限定只能用於零售、餐飲等用途,不能變現爲現金,則能確保政府公帑都花在提振消費需求上,總較派發現金後無法確保市民增加消費,更具針對性。這就使得消費券具有明顯的杠杆撬動作用,實際杠杆率或許要高于十五倍。根據杭州的經驗,截至四月六日,其第一期電子消費券政府補貼一點四五億元,帶動消費十八點零五億元;已兌付第二期電子消費券政府補貼五千七百三十六萬元,帶動消費四點二一億元。而從日本、中國台灣地區以往的經驗來看,消費券對消費的額外拉動作用則在百分之十至四十之間(平均可能爲百分之二十)。也就是說,相比於沒有發放消費券的情形,發放一百元消費券後,能够多帶來額外消費在十至四十元之間。
  就以筆者首次使用消費卡的經驗看,是購買光碟影音商品。在以消費卡每日三百元的限額,以「取於澳門,用於澳門」的心態,購買了澳門人拍攝的《骨妹》,及嚴歌苓說澳門故事的《媽閣是座城》之後,看見還有其他感到興趣的商品,就使用個人的款項七百多元,順帶購買,帶動率為百分之二百三十三。
  值得一提的是,有不少網友在互聯網社交工具表態並呼籲,首先光顧在二、三月間,堅持營業的小商販,感謝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刻,還為市民服務。這個意識,也符合特區政府發放消費卡是為了促進內需,保住就業,穩定經濟,讓中小微企能夠存續下去的宗旨。
  但也出現了某些不良現象。從經濟局的數據看,首二日有百分之二十三點消費額是在超市,但主要的投訴對象也是超市。因而好久不見,尤其是在賀一誠就職後就基本絕跡的「官商勾結」一詞,再次「蒲頭」,甚至直接「點名」賀一誠。如果處理失當,可能就是賀一誠就任以來的「蜜月期」,發生逆向變化的轉折點。幸好,經濟局、消保會、市政署等相關機構緊急出動,查清了原因,澄清了某些誤會。但不排除日後仍會有「有心人」會籍機煽風點火。
  實際上,在疫情以來,某些反對派人士受到宅家防疫或必須保持社交距離等的限制,無法「上街」。當然,特區政府尤其是賀一誠團隊的表現良好,他們也缺乏「上街」的正當性。但仍然「心有戚戚然矣」,「五一」前夕,就有人在互聯網社交工具無奈地表示,十年前的今日,澳門青年首次組織上街遊行提出民生民主等訴求;十年後的今天,澳門青年在煩惱用消費卡買什麼好。而更遠一些,十三年前的「五一」,失業工人上街遊行,造成一名警察向天鳴槍的意外。正因為如此,有某些人擔心「五一冇動靜」會流失選票,因而才上演了「憤而退出」立法會的一幕。在此情況下,他們無法在遊行中得到的,就要在消費券上「奪回損失」。即使沒有外部勢力插手,也會利用某些失誤來「搞事」。何況,還有人藉著在美國修讀人權碩士學位,到多處「實習」的機會,與相關非政府組織(往往會有敏感機構參與)的人員接觸,作為澳門團體與這些非政府組織直接接觸聯絡的「渠道」。
  可以說,無論是總額的絕對數字,還是平均每人發放額的相對數字,澳門特區的消費卡數據,都是周邊地區最高的。但即使如此,總額也是五十億元,只是往時年平均零售總額的一個「零頭」。對零售和服務業來說,雖然抗疫「暫時止咳」,但卻未能「治本」。因為這是「塘水滾塘魚」,只是澳門的內部消費,因為人口較少,而難以極致的作用。實際上,澳門的主要消費對象,是遊客尤其是內地遊客。
  因此,有必要了向中央政府請求恢復正常通關及逐步開放「自由行」了。就連香港《文匯報》也發表了相關文章。有人提出,香港與深圳只隔著一條深圳河,但在內地要隔離十四天,在香港也要隔離十四天,總共二十八天,是全世界「最近也最遠的距離」。許多在大灣區投資設廠的商家,都大嘆無奈。
  最近,內地的疫情已經放緩,各省都已降低緊急響應。仍然「告急」的是東北的綏芬河和滿洲里,及西南的的雲南廣西陸地邊境,都是港澳居民鮮有到達的地方,也不會從這些口岸入境內地。
  另一方面,澳門已有二十五天沒有確鑿病例,從來沒有本土病例,更沒有死亡個案。可以說,比內地某些地區,更為安全。何況,現在在內地也已鬆動了,在「五一」假期,到處景區都塞滿了人,每條高速公路都塞滿了車。但在昨日,只是有一例本土性病例,而且還是遠離港澳的省份。這就證明,只要個人做好防護,是不會感染的。可能,這也正是「測試」之舉,倘在「五一」的群聚期間都沒有發生大面積的感染病例,就證明可防可控,可以放開了。否則,在新冠肺炎疫情已經被證實將會長期存在之下,總不能一年到頭都「封城」「封關」吧?
  近日有關方面採取若干「試水溫」的措施,包括恢復正常通關時間,允許跨境師生及相關人員在已進行核酸檢測到前提下無須隔離。相信,倘也證明此措施可行,在「五一」長假過後,避開可能會有大量內地遊客到澳門之後,就適宜選擇適當的時間,宣布恢復正常通關了。這才是澳門特區促進經濟復甦的「王道」。當然,更是向即將舉行的全國「兩會」獻禮,並向全世界宣布「最先跌倒」的中國卻已經「最先站起」的其中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