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
  • 澳廣視新聞
  • 政府消息
  • 濠江日報
  • 澳門日報
  • 力報
  • 新華澳報
  • 正報
  • 華僑報
  • 現代澳門日報
  • 論盡澳門
  • 澳門平台
  • MediaOutReach
  • 美通社
  • EQSGroup
分類
  • 本澳新聞
  • 要聞
  • 兩岸觀察
  • 華澳人語
新聞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宜透過官委途徑補強葡裔法界人士的不足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國家安全及信息安全的利益高於一切利益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蒙藏委員會」併進港澳處是打臉蔡英文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捍衛主權「硬的更硬」,嘉惠同胞「軟的更軟」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雙選舉年兩位昔日「票王」情歸何處?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從「租務法」難產中應得到的幾個啟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習主席關懷港澳居民 國民待遇一家親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智城合約」基於國家安全可以豁免公開競投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換屆將會出現新氣象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 智慧城市有助提高效率品質宜做好宣導工作

澳門未來新增人口宜以「兩個極端」為主

2015-08-11 05:10
  特區政府的人口政策研究報告,預測澳門人口到二零二五年,將增至七十五萬。由於統計暨普查局昨日公佈,澳門目前的總人口是六十四萬二千九百人,因而也就是說,在未來十年間,澳門將增加十萬多一點的人口,平均每年一萬人。
  這平均每年增加一萬人,約千分之一點五六的增長率,倘是以自然增長來實現,亦即是主要依靠出生率來支撐,可能會顯得偏高些。但與周邊地區城市的機械增長率相比,其實已是偏低,尤其可說是極低。
  實際上,現在世界各地的城市人口增長,都是以機械增長率亦即移入人口為主。尤其是在內地,各個城市的市區不斷擴容,人口不斷增長,都是主要以外來人口為主。就看澳門近鄰的珠海市主城區,三十多年前的香洲只是一個小漁鎮,人口剛剛過萬。當時香港的電視台的一個節目有一個笑話,全世界只有一盞紅綠燈的城市在哪裡?就是珠海。如今珠海市的市區已是過百萬的人口,遠遠超過澳門。澳門附近的幾個城市,如中山、東莞、惠州等,改革開放前,市區人口都少於澳門,現在則是澳門的若干倍。倘是依靠當地居民的自然人口增長率亦即出生率來實現,根本不可能,何況還受到計劃生育「一胎制」的嚴重制約。這些城市所增加的人口,主要是來自機械增長率亦即從各地遷入的人口。
  相信,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要「創新人口管理,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及《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正式發佈,規定要進一步調整戶口遷移政策,統一城鄉戶口登記制度,全面實施居住證制度,加快建設和共用國家人口基礎資訊庫,穩步推進義務教育、就業服務、基本養老、基本醫療衛生、住房保障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覆蓋全部常住人口,
  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又一次「解放」農民的革命之後,內地各中小城市的人口,還將會進一步增加。
  當然,澳門有澳門的特殊情況,面積只有三十多平方公里,必須考慮人口承載量的問題,不像內地各地的城市那樣,可以向郊區發展,擴大城區,容納更多的人口,而且澳門由於實施「一國兩制」,國家對從內地移居澳門人員的審批制度較為嚴謹,因而澳門根本不可能像內地的城市那樣「瘋長」,而是對外來人口的移入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並進行較為嚴格的管制。有人批評,澳門特區政府對輸入外勞不作節制,其實與周邊地區相比,澳門特區已是很「保守」的了。當然,這還主要是受到本身土地資源的限制,而一些壓力團體的批評,也讓特區政府採取較為謹慎保守的政策。
    因此,澳門人口政策研究報告關於到二零二五年,人口將增長至七十五萬人的這個估計,倘是與內地各大中小城市相比,已是相對保守留,當然也是符合澳的實際現實情況的。如果不是受到澳門的面積細小,每平方公里容納的人口量較大的制約,可能還不止這數字。可以說,這個估計數字已是有所壓抑。
  尤其是考慮到,在未來兩年內,路氹城的幾家大型賭場酒店項目陸續落成,其中的用工需要可能就達幾萬人,相當於未來增加人口預測的十萬人的相當大的比例。這幾萬人,除一部份是來源於本澳居民的流動之外,其餘的的就只能是向外「求援」。何況,原來本地居民「流動」後遺下的空缺,也須填補,倘是仍由本地居民出任,等於是「塘水滾塘魚」。因此,恐怕還是需要向外「求援」。
  也考慮到,新城填海區可以容納的人口量(當然主要是由老城區移入為主,其原先在舊城區留下的空缺,也可能是由本地居民來填補)。其他一些土地興建的公屋可能容納的人口,就更是以本澳居民為主。
  澳門還有一個較為便利之處,就是與鄰近的珠海近在咫尺。在二十四小時的通關,及公共交通網絡完成並向居民和遊客提供方便之後,本澳就業人口可以在澳門以外的地方生活。這就可在一定程度上,既能滿足澳門發展所需人口需要,又可減輕人口承載量的壓力。這是需要一定的管控技巧的。一方面,必須滿足澳門發展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又不能「爆煲」。
  考慮到澳門特區未來發展的需要,尤其是「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建設「一個中心」,「一個平臺」,需要大量的個類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單憑澳門現在的六十四萬人,難以勝任。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需要較高人文品質的工種,單靠澳門自身培養提供,恐怕將會過於樂觀。
  因此,按照特區政府人口政策研究報告中預測的人口增長數據,在每年增加的一萬餘人中,除了繼續依靠自然增長率之外,還需依賴機械增長率,亦即外移人口,當然必須進行嚴格的控制。而且,根據澳門發展的需要,及澳門的社會氛圍,尤其是壓力團體對輸入外僱政策的嚴厲監控,因此可以設想,未來十年的人口增長,可能是呈現「兩個極端」的態勢。其中一個「極端」是本澳居民無法勝任的高端人才,另一個「極端」是本澳居民不願從事的厭惡性、服務性工作的人員。而位於「兩個極端」之間的人員,則主要是由本澳居民來充任,他們主要從事階層管理、文員工作等。這樣,就既保證澳門發展的人資需要,又不會侵蝕本澳居民的就業權益,取得平衡,不容易發生社會矛盾。
    引進高品質人才,既有利於提高本澳人口的品位,以利於進行「一個中心」,「一個平臺」的建設,推動「經濟適度多元發展」,還有一個說不出口的理由,就是最不易受到本澳壓力團體和人士的不滿和反對,因為澳門本身無法提供這樣的人才。當然,引進高端人才,不等於壓抑本澳人才成長。相反,更有利於扶持本地人才的成長。因為就近有「比照物」可以參考借鑒,本地居民只要是願意「偷師學習」,或再加上外來高端人才願意扶掖本地青年,就是本澳青年「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來也會偷」的臻化之境。
    而「低端」人員,則主要是從事澳門居民自己不願承擔的服務性、厭惡性,本澳居民及不願承擔的工作。相信,澳門居民對輸入這類人員,是不會有太多的反對意見的。